个人发展战略 第六课 三个建议,让你不做“定制化人才”
我的一位中学同学,在某个耳熟能详的大外企做工程师。工作 10 年,接受了很多公司培训,还经常有国外出差的机会,自己的表现也一直都属于中上游。3 年前,他所在的业务开始缩减人员,最近一个关系好的同事也离开公司去创业了,他也觉得自己要做些改变,打算转行。
但是,信心满满地投了几十份简历,几乎没什么回音。唯一拿到的一个 offer,对方公司开出的薪酬只有现在的 70%。
照理说,我这位同学也算是大公司的优秀人才,怎么出了公司,竟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呢?
《国富论》里亚当·斯密提到的一个扣针工厂的例子:一个工人无论如何努力,一天也生产不了 20 枚扣针,但有了分工之后,经过前后十几道工序,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产 48000 枚扣针。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性!
任何一家公司,从老板的角度肯定是要提高效率、多赚钱,所以必然走向专业化分工,把一个工作切成很多块,每个人都终日重复其中某一块,这样能提高效率、降低风险,同时也降低对人的依赖。
但是,这对人才来说是灾难性的。因为亚当·斯密也说过“如果一个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只扣针的十几分之一时,见识必然有限”。
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,你成为了一个企业定制化人才,极端一点说,就像一颗螺丝钉,尺寸和材质只能用在一个产品上,挪到别处去,就成了废铁,被这个产品牢牢困住。
这是我那位同学之所以跳槽失败的原因。
那么,我们要如何避免被定制化呢?
从我过去帮助 7 个行业的近百家头部企业设计人才管理体系的经验来说,我给你三个建议。
第一,调整主体,给自己定好发展方向;
第二,提升能力,让自己成为横向可迁移的人才;
第三,提升认知高度,让自己成为纵向可拓展的人才。
我之前公司做的一个调研数据很有意思:10 年前,一个人在一家公司所待的时间是 3-4 年,而现在,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平均只会待 1 年多。
这是人才侧的数据,而从企业来说,我 10 多年前刚做咨询的时候,企业做战略规划都是 5 年甚至 10 年,而现在,能够拿得出清晰 3 年战略的企业,已经不多了。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 3 年。
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没有任何动力培养人才,一方面人才只在公司平均待 1 年多,培养好之后还来不及给公司提供足够多的贡献,对企业来说根本不划算;另一方面,外部环境竞争激烈,培养人才所需要的时间,企业根本耗不起。所以,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用现成的人。而当所有企业都想用现成人才的时候,其实就是企业将过去所承担的人才培养成本,逐渐转移到了个人身上。
在这种趋势下,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。
所以,我们现在倡导所谓“终身学习”,不是因为人们这两年突然爱学习了,是因为学习变成了生存下去所必须做的事情。企业定制化人才越来越没有竞争力,只有主动学习、提升能力才能适应时代。
怎么转移主体呢?听起来好像很虚,如何落地?很简单,当你进入一家公司的时候,就要想好:如果我离开这里,还能干嘛?就像我前面课程所说的,你去领英等等招聘网站上,搜索一下这个职位出去的人都在做什么,就知道将来是否有出路了。
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:“人们常问我,未来十年,什么会改变;人们几乎从来不曾问我,未来十年,什么不会变。”
他觉得,这个世界不管怎么变,都很难想象,人们有一天会希望物品价格越高越好,物流速度越慢越好。所以,这两个因素就是不变的因素,做好这些,比每天追逐变化要有效得多。
作为人才也是一样,要想不被企业定制化,让自己成为万能零件,不受环境影响,也是要找到那些不变的因素。
那对我们来说,什么是那个不变的因素呢?就是我们之前课程提到的,可迁移能力。
当然,不同发展阶段的能力要求有不同。在很多公司内部,针对不同阶段的员工,都会有不同的能力模型,晋升以及招聘的时候就是用这一套标准来筛人的,而且各家公司其实有很多共性,这就是可迁移能力。
如果是职场新人,要成为资深员工或者主管,需要具备:独立思考的能力、多任务高效工作的能力、清晰表达的能力、基础的人际拓展能力。
如果到了要带一个小团队、或者在公司内部管理一些项目的阶段,则需要具备: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的思维能力、辅导和激励下属让团队提升效率的能力、在公开场合演讲表达能力、处理复杂人际冲突的沟通能力。
而如果是成为管理者,开始带整个部门的时候,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:在思维方面,掌握战略思维以及理性的经济学思维;在效率方面,需要掌握一些运营和财务的知识,更好地配置资源;同时,需要掌握营销思维,贯穿在工作全流程中;最后,在人际方面,需要全面的领导力。
圈外商学院用这套体系培养人,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,都愿意来圈外商学院招人。目前圈外的 L1、L2、L3 学习项目,分别对应了上面这个能力体系。
如果同学对商学院课程感兴趣,可以找班主任获取【商学院课程介绍】。
上面讲的是提升可迁移能力,这样不局限在某个垂直领域。而除了横向可迁移之外,还得纵向可迁移,也就是说,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。就像亚当·斯密所说的,如果你全部精力都在某个产品的某个工序,见识一定是有限的,所以你得跳出这道工序,了解整个产品。
你需要去思考:
- 这个行业和公司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?
- 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?
- 你所在的部门和岗位,对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
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,至少成为一个比螺丝钉更大的零件。
而且在职场,职位越高,对专业的要求会降低,而对战略全局观、商业敏感度和领导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。
那如何去提高这些能力呢?
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是去读个 MBA,领英在 2017 年的报告显示:高达 79%的职场白领都想过读 MBA。但实际上,去读的只占中国职场人比例的不到 1%。几十万的学费、2 年的时间,都是极大的机会成本。
圈外商学院的L3 计划其实就是一个 Mini-MBA 项目,不同于那些只有音频视频的知识付费课程,而是纳入了真正顶尖商学院必备的案例教学法。
我们应该是第一个做在线案例教学的在线商学院,用哈佛和中欧的原版案例,跟复旦、交大等商学院教授合作课程,加之麦肯锡前高管、著名投资人等等实战人士分享案例,6 个月课程+企业实战,让每个职场人都能读一次“MBA”。这个项目跟其他不同,为了保证学员质量,采用了申请制,填写申请通过之后才能报名。我们应该是第一家受邀参加华语商学院最大体育赛事“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”的在线商学院,我们的学员跟长江、中欧等等商学院的 EMBA 们一起参赛,同走戈壁,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和人脉链接。
好了,总结一下这节课程,要想不成为“定制化人才”,我们需要:
第一,调整主体,给自己定好发展方向;
第二,提升能力,让自己成为横向可迁移的人才;
第三,提升认知高度,让自己成为纵向可拓展的人才。
到这里呢,你已经完成了这个课程的学习。
我们稍微总结一下:我们学习了冰山模型,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不喜欢一份工作,以及怎么找到跟自己匹配的工作;接着,继续从冰山模型出发,分析应该把时间花在什么要素上面,才能有市场价值的提升,我们得出了提升能力的结论;然后我们通过两小节讲了能力如何提升,首先是找到自己的天赋,也就是隐藏的能力,其次是掌握 3 个方法、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能力;而要做到这些,离不开对学习的坚持,坚持学习很难,而意志力又很有限,所以要掌握理性、感性和情境三类方法。最后,关于如何应对未来的加速变化,答案是不要成为企业定制化人才。
通过这 6 小节课程,我想要告诉你的是:无论你对未来迷茫也好、遇到发展瓶颈也好,其实都是有解决方案的。社会发展到今天,你所遇到的几乎每个问题,这个世界上都有人曾经成功解决过它,我们要做的,就是去学习,没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复造轮子。克林顿曾提到,世界上几乎每个问题都已经在某个地方被某个人解决,我们的挑战是找到那些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接下来,如果你有兴趣继续学习,我会给你介绍一下圈外商学院的课程项目,包括好的跟不好的,你可以自己判断是否适合。我们的课程是开学后 7 天无理由退款的,如果你不是合适的人,最后退款,会增加我们的服务负担,所以我客观介绍,你谨慎选择。
我们的课程特点:
1. 体系化:我们的课程项目分成 L1、L2、L3 这三个阶段,学习周期分别是 4 个月、5 个月和 6 个月。L1 帮助你从职场新人变成资深员工,所以帮你解决工作效率、结构化思考等等问题;L2 帮助你成为初级管理者,所以帮你解决提升影响力、辅导团队、高难度沟通等等问题;而 L3 是一个 Mini-MBA 项目。
2.实用性:课程都是针对工作中各种具体的问题进行设计的。每个课程都配备了选择题、实践题,并且有助教反馈,帮助你真正解决问题。另外,每个课程都会有案例练习,L1 和 L2 来自于工作场景,L3 的案例来自哈佛与中欧。
3.重视人脉链接:我们会提供圈外校内以及其他传统商学院的人脉资源,包括各企业的中高层、CEO 等。在其他知识付费类的课程里,你很难认识到你的同学,但在圈外,会有线上校友录、社群和线下学习活动更直接地链接人脉。我们在北美和全国有 14 个城市校友会。
4.受企业认可:因为注重实战,以及课程直接针对用户的职业发展,所以圈外课程跟知识付费不一样的是,能够被企业认可。目前上汽、复星等头部企业都跟圈外合作,用我们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关键员工。
关于圈外课程不好或者可能不适合你的地方:如果你的学习是为了看一看,而没有目的,那么不建议选择;如果你不愿意参与讨论和练习,只是听听,也不建议选择,这对你不划算;如果你认为,坐等报个课程就走上人生巅峰,更不建议选择,因为我们需要你也付出。
马斯洛说:“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”,给自己一个机会,用几个月的时间,真正用正确的方法,来训练一下自己,看看自己最好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!
“早点遇到圈外就好了”,这是圈外学员常说的一句话。实际上,你在听我讲话的这段时间,我就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,所以很高兴遇到你,期待我们再次相遇!